12月23日,“高峰之路--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(三)”在《中国美术报》艺术中心开幕,展览由《中国美术报》社、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,广东省亿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协办。展览以“写意性”为研究切面,试图分别探索与呈现20世纪从30到70各个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于“写意性”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代际特征。继此前对“30后”“40后”“50后”艺术家的呈现后,此次展览将关注的重点投向“60后”艺术家:纪连彬、王珂、邢庆仁、刘罡、韩学中、何加林、牛克诚、王辅民、徐里、张谷旻、卢禹舜、马刚、尚可、方土、贾广健、郭子良、范存刚、方向、赵建军、乔宜男、常朝晖、石峰,希望在呈现每位艺术家个性化创作的同时,也能让观众领略“60后”艺术家们对中国画中“笔墨”“写意性”不同的探索面貌。
嘉宾合影
“高峰之路”系列学术展是《中国美术报》自去年起开始策划实施的,本年度以年龄段划分,呈现了各自的面貌。此次参展艺术家、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纪连彬看到,“60后”这批画家既有传统文化的熏陶,又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,是真正与时代同步的艺术家。这批艺术家能将西方文化与自身的艺术实践相融合,能相对清晰地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思很好的进行视角转换,在不断深挖传统、拓展水墨边界中逐渐走向成熟,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面貌,同时也呈现出了水墨现代性和丰富性。谈及对此次展览的认识,纪连彬表示,《中国美术报》充分利用自己平台的广度,勇担时代使命,立足当代,积极策划组织了这样一个有学术高度和深度的展览,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学术指向。
展览现场
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尚可同样认为,《中国美术报》组织策划的“高峰之路: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”非常有意义,是对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的一个系统性梳理和阶段性总结。他认为,“60后”艺术家既有扎实的基本功,同时在创新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以和探索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风格意识趋向成熟,是当今中国美术的中坚力量。总的来说创作面貌不仅多样,同时颇具创新性。
展览现场
从“高原”迈向“高峰”是当代艺术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,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。此次展览定位明确,既促进了我们对创作的思考,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深化自己。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方向坦言,“作为60后一代的艺术家我觉得非常幸运,我们接受了更加正统的教育,同时也切身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,等等这些,让我们可以以更加多元的视角来对待艺术创作”。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乔宜男告诉记者,展览以年龄段来划分展出,为我们呈现了中国画接力性发展的清晰脉络。从展览中可以看到,大家在对中国画写意性探索过程中,已经达成了一种审美共识--守正创新,这也是中国画发展从“高原”向“高峰”迈进必须坚守的。
展览现场
“展览所呈现出的作品高质量是毋庸置疑的”,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表示,“写意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中一个最重要的脉络,写意性的发展其实也是中国画的形式语言的一种发展”。展览主题聚焦写意性探索,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画创作的当代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。从已经呈现的三场展览,既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中国画家对写意性淋漓尽致的发挥,也让我们的看到了中青年美术家对写意性的拓展和丰富,颇具时代性。为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活力和未来可期的发展方向。可以说,展览不仅推动了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,同时也为更年轻一代画家提供了标杆和发展方向。
展览现场
“高峰之路”展已然为我们呈现出“30后”“40后”“50后”“60后”艺术家于中国画写意性探索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,我们期待随后展开的关于“70后”艺术家的探索,能够带有更为鲜明的当下气息,能够让我们看到成长于电子图像时代的艺术家如何继承传统,如何彰显新时代中国画笔墨的魅力。
展览现场
据悉,展览将持续至12月27日。“高峰之路: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(四)”--“70后”中国画艺术家的写意性探索,紧随其后,择期开展,敬请期待!
转载自:中国美术报 公众号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